大发500_ - (中国)百度百科
大发5002023-01-31 16:05

东西问丨铁木尔·沙伊梅尔格诺夫 :哈中交往30年,为国之交带来哪些启示 ?******

  中新社阿斯塔纳12月30日电 题:哈中交往30年 ,为国之交带来哪些启示 ?

  ——专访哈萨克斯坦资深外交官、国际问题专家铁木尔·沙伊梅尔格诺夫

  中新社记者 张硕

  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实现了从友好关系到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的跨越式发展,成为睦邻友好 的典范之一。在错综复杂 的国际环境中,中哈交往也为不同国家与文明的相处提供了借鉴。

  日前 ,《中国—哈萨克斯坦: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的三十年》一书在哈出版发行,书中记录了两国关系 的重要发展阶段与诸多重要时刻。该书主创作者铁木尔·沙伊梅尔格诺夫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分享了一位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视角下哈中交往30年 的思考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中哈建交30年,双边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给哈萨克斯坦带来哪些影响 ?

  沙伊梅尔格诺夫:邻国之间必然产生关联,哈中交往同样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两国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对亚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地带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哈萨克斯坦也迈入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前50名 。我们不会停止追求进步,也许这就 是两个邻居相互吸引的原因。

  谈论哈中关系对哈萨克斯坦 的影响时,我认为首先要从政治层面说起。中国是最早承认哈萨克斯坦独立并与哈建交的国家之一 ,从而表明了对哈友好态度 。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自愿弃核 ,这个决定得到包括中国在内 的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两国还签署了国界协定与勘界协议,通过法律途径全面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 。

  多年来,两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哈萨克斯坦通过与中国合作实现石油和天然气多元化出口,同时吸引了中国数百亿美元投资。2013年 ,中方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合作的典范 ,将140多个国家联系在一起,取得了诸多建设成就。

江苏连云港,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基地装卸忙 。王健民 摄

  哈萨克斯坦 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 ,也 是连接亚欧 的交通要道 ,很多亚欧贸易从此过境 。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哈萨克斯坦作为亚欧大陆运输桥梁 的国际定位。

  借用中国古语“三十而立”来形容哈中关系再恰当不过 。在过去30年里,两国友好关系为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30年 的时间 ,哈萨克斯坦建立起了自己 的国家,获得了国际尊重,而中国也已逐步成为拥有强大影响力和经济技术能力的国家。

  如今,哈萨克斯坦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国家繁荣前进,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哈中两国人民怀揣相似愿景并为之努力。站上两国关系发展的新起点,我相信哈中将携手开创下一个“黄金30年” 。

  中新社记者:您为何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看得见 的繁荣” ?

  沙伊梅尔格诺夫:“一带一路”已成为参与广泛 的国际合作倡议。哈萨克斯坦正处于这一国际经济活动 的核心位置 ,用地缘经济学的话来说,东西方陆桥的主要优势在于 ,货物从中国经哈萨克斯坦运往欧洲仅需15天左右,而海运则需45天 。

  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研判 ,哈方寻求将其独特 的地理位置优势转化为实际 的经济利益 。当下 ,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处于亚欧十字路口 的哈萨克斯坦具有很大的过境潜力 ,可充当亚欧间最重要 的陆路走廊与运输中转枢纽 。

在阿拉木图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交通和物流”国际展览会上,中国机械装备产品吸引客商参观和咨询。达恩克 摄

  同时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哈方提出了旨在大规模改造升级哈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并联通国际走廊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为本国融入全球货运体系提供保障 。

  这一投资超9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并可能转化为地缘经济优势。新亚欧大陆桥也使哈萨克斯坦拥有了一条驶向大海 的快捷通道,对于无法进入海上贸易路线 的哈萨克斯坦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也意味着全新 的发展机遇。

  中新社记者 :哈中两国有着2000多年文明交往史 ,如何理解这种历史基础在中哈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

在哈萨克斯坦举行 的“中国文化日”活动上 的茶艺表演 。张硕 摄

  沙伊梅尔格诺夫 :据史料记载,哈萨克斯坦跟中国 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自古以来,两国经贸交流活跃、文化合作深入 ,对欧亚之间政治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历史和地理层面而言,哈中两国注定要比邻而居、共同发展 ,做真诚 的朋友、可靠 的伙伴。

  从公元前2世纪古丝绸之路建立到21世纪丝绸之路复兴,这也是哈中两国人民交往的编年史 。哈萨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交往的核心区域,在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古丝绸之路横贯哈全境 ,旧都阿拉木图更可谓丝绸之路的咽喉 , 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之路的必经之地。

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 ,哈萨克斯坦展区商品丰富吸引参观者围观。刘新 摄

  几个世纪以来 ,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毫无疑问 ,关于哈中关系 的讨论会唤起人们对伟大丝绸之路的记忆 。这条独特的跨境陆上通道以经贸、文化和人文纽带连接起东西方,为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不仅影响了亚欧文明的发展 ,也形象反映出哈中交往 的深度与广度 。

  如今 ,两国逐步将双边关系提升到“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高度,我理解 的“永久”一词意指哈中作为邻邦,注定交往密切 ,几千年来亦如此。而在现代关系发展中 ,双方交往呈现出广泛而平衡 的特点——两国在政治领域进行建设性对话 ,在经济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可以说 ,我们几乎不存在不互动的领域。

努尔苏丹(现阿斯塔纳)当地中学生在阅读汉语教材。文龙杰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哈交往30年给国家之间的相处带来了哪些重要启示 ?

  沙伊梅尔格诺夫 :哈中两国真正建立了堪称典范的国家间关系 。在很短的时间内,哈中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双方保持了元首密切交往 的良好传统,充分发挥元首外交对双边关系发展 的重要战略引领作用 ,完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保持哈中合作委员会高效运转 ,使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得以稳定系统发展 。

  其次 ,哈中关系不断深化有助于实现本地区的长治久安 。两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有着相同立场和共同语言,在联合国 、上海合作组织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和“中国+中亚五国”会晤机制等多边机制框架内扩大合作 、加强协调 ,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宁 。

北京集邮爱好者展示《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纪念邮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哈萨克斯坦以及各成员国之间开展多双边外交 的重要平台 。卞正锋 摄

  此外,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哈中经贸合作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贡献 。在过去30年里,两国在经济、交通运输、农业等各领域建立了良好 的互利合作关系,双边贸易增长近50倍。为强化日益密切的区域关系,哈中两国重点开展交通物流与产业合作 ,共同在哈境内打造数十个新工业项目 。

  中新社记者 :您如何理解哈萨克斯坦正在推进的“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 ?在此战略下,哈对外交往将发生哪些改变?

  沙伊梅尔格诺夫 :托卡耶夫总统提出的“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是一项旨在实现国家政治制度全面现代化 的改革倡议 ,其核心是建设一个新 的、公正的哈萨克斯坦 ,并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机会 。这意味着哈萨克斯坦正寻求通过自身发展壮大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托卡耶夫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发表演讲。富田 摄

  托卡耶夫在11月底举行的总统宣誓就职典礼上曾说 ,哈萨克斯坦 的发展将主要依靠自己,同时积极拓展同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包括吸引外资 。在谈到外交领域时 ,他明确指出,哈萨克斯坦将继续执行平衡 、建设性 的外交政策 。其优先关注的重点 ,将是与俄罗斯、中国、中亚伙伴国家以及欧亚经济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问题。

  因此,哈萨克斯坦对中国 的外交政策不会发生改变,相反 ,哈萨克斯坦将与中国一道,坚定不移巩固双边关系,让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世代传承 。

  这也被记录在双方于2022年9月签署的两国建交30周年联合声明中。双方还同意,进入新阶段 ,愿秉持相互尊重 、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精神 ,进一步加强双边对话 ,精心打造双边关系下一个“黄金30年” 。这表明哈中对未来合作持乐观态度,并有意在新阶段发展更加密切 的伙伴关系 。(完)

  受访者简介 :

  铁木尔·沙伊梅尔格诺夫,哈萨克斯坦资深外交官、国际问题专家 。曾担任哈国防与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哈外交部国际信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现任哈萨克斯坦高级智库、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副馆长 。其所在机构下设的科研中心为哈总统及国家部门起草各领域权威研究分析报告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以及中亚安全和一体化进程问题 ,发表科研著作90余部 。

大发500

东西问·人物丨杨念群 :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杨念群 :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徐鹏远

  在一些学界同仁 的称呼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有时会被唤作“杨公子”。

  这一雅号源于其名望显赫的家世 。他 的父亲是石化领域 的知名专家,母亲 是北大地理学教授 ;祖父杨公庶是留德化学博士 ,曾跟随张治中参与过国共和谈 ,祖母乐曼雍 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三小姐;外公吴鲁强是麻省理工 的化学博士,外婆梁思庄 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倘若把家族的范围再扩大一点,钱锺书和杨绛 的外甥女 是他 的大伯母 ,梁思成、林徽因 是他 的舅公舅婆……当然族谱中最闪耀的两个名字 ,无疑还是他的曾祖杨度和曾外祖梁启超。

  杨念群有意与先人拉开距离,不过 ,家族基因有时还 是会在他身上流露出些许痕迹。他自幼不缺书读 ,不仅祖父有藏书 ,周围的邻居都 是大学者 ,每家的书房都是他 的阅览室。在漫无边际 的阅读中,他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了对文史的嗜好。而在治学路径 的自我构建上 ,杨念群 的“野心”更是颇有杨、梁 的气魄。他想展现出一个全景式 的中国历史 ,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的前世今生 、悲喜命运。

杨念群 。受访者供图

  重建一种“眼光向上”的视角

  中国新闻周刊 :先请你介绍一下《“天命”如何转移 :清朝“大一统”观 的形成与实践》这部新作品的缘起 。

  杨念群 :以往二十年,大家都在谈论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研究的支配性作用 ,以及社会科学如何本土化的问题。但我认为 ,社会科学方法既然来自西方,就很难在中国本土化 。如果要摆脱学界“言必称希腊” 的困境 ,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在中国历史内部重新发现一些传统遗留下来的概念,加以重新解读 ,激活其中所隐藏 的价值 。

  还有一个原因,就 是需要反思近些年“概念史”兴起的意义 。概念史方法给我的启发是,能不能在中国经典文本中发掘一些本来习以为常 的概念 ,把它放在历史脉络里重新解释。比如“大一统”,一般人可能仅仅把它的内涵单纯理解为疆域广大 、人口众多 ,但实际上这是传统政治表述体系中最关键 的概念 ,与许多其他概念密切相关 ,不能割裂开来单独理解 。

  中国古代强调历史处于不断循环之中,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 ,我们总是批判这种循环论 是一种保守落后 的思维方式,却没有认真反思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思考问题。其实古人讲循环,不 是简单地主张回到过去,而是希望以历史经验为根据,寻找突破现实困境 的路径。

  另外 ,这本书还出于对史学界研究现状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一股追求“眼光向下” 的热潮 ,突出底层民众生活与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史倡导下 的乡村基层研究迅速成为主流 ,原本在历史研究版图中占优势地位的政治史反而被边缘化了。因此,我更关心上层政治思维的形成过程 。我试图重建一种“眼光向上” 的视角 ,回到上层制度和执行者的层面去理解中国政治的运作逻辑。

《“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 的形成与实践》

  中国新闻周刊 :近二十年左右 ,“何为中国”似乎成为中国史学界 的一个重要话题。你的这本书算是这个大的潮流里 的一个产物吗 ?或者说是对学界关于“何为中国”问题讨论的某种回应?

  杨念群:当然可归于“何为中国”这个话题范围之内,但在具体内容上并不限于对“中国”问题的讨论 ,而 是想尽量有所区别 。

  我一直认为,“中国”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一个重要 的问题出发点。但历史上“中国”内涵不断发生变动 ,不太容易清晰地加以界定。我们现在把它当作一个讨论对象,常常是建立在“中国”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 的 ,然后再从此往前推导 ,好像古人也在热衷于频繁使用这个概念。其实对“中国” 的使用,历朝历代均不相同 。

  比如宋明士人使用“中国” 的频率相对高一些 ,因为有利于和辽金元这些非华夏族群做对比 ,彰显汉人文化的优势。但清朝相对就不太喜欢用 。

  近些年学界也兴起了“从周边看中国”的热潮 ,主张从邻近国家和东亚视角描述定位“中国”。这个角度确实有它的价值和贡献 ,但我感到困惑的 是,只从外部看“中国”,并不意味着能取代对中国内部核心历史 的认识 。因此 ,我还 是主张从内部视角去观察“中国”观念的演变 ,但不应局限于对“中国”本身的理解,而是应该把“中国”和其他概念关联起来进行考察。

2022年12月 ,黄河壶口瀑布。吕桂明摄

  中国新闻周刊:这本书 的前言中你提出了一个问题,“清代‘大一统’观念不但营造出清朝上层政治秩序和地方治理模式,而且也形塑着中国人的日常心理状态 。这种影响虽然经过晚清革命的强烈冲击 ,却至今犹存不灭 。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只有‘大一统’具有如此超强 的制度、身体和心理规训能力 ?而其他的思想观念却没有或者只具备相对孱弱的规范力 ?”这个问题你有答案吗?

  杨念群:第一,中国历史传统自古就特别强调礼仪秩序 的核心规范作用 ,每个人都是这个完整秩序 的组成部分 ,“个人”必须融入一个统一的组织框架里才能受到保护 ,获得某种安全感 ,“个人”价值只有源自集体行为 的逻辑才能展现出价值,这就为“大一统”观念提供了一个基本制度前提 。第二 ,中国古代王朝通过对疆域 的扩张和维护 ,建立起了对世界的想象 。“大一统”就 是为这个想象如何落地为实践过程而设计 的一套观念 ,包括理论与行动两个层次 的表述和实实在在 的操作程序 。当然,除了“大一统”外 ,其他概念可能也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比如“天下”也 是被频繁使用 的一个概念 ,但它更像 是一个理想设计方案,或者接近一个哲学理念 ,至于到底怎么落实 ,始终众说纷纭,语焉不详。第三 ,古代“大一统”观从形式上具有开疆拓土的征服气象 ,清朝的“大一统”观及其实践又创造出了“多民族共同体” 的新面相,完全区别于以往王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当近代中国面临外来侵略时,“大一统”观很容易与现代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 ,成为抵御外侮的思想来源和动力 。

游客在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 。杜建坡 摄

  更关注中国历史上政治运行 的特征

  中国新闻周刊:你所涉及 的历史和主题、研究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这似乎 是你的一个特点 ,你 的学术轨迹和研究领域通常很难被归类。很多学者都会多向地延伸自己的研究触角,但总有一个贯穿的学术抱负或者所谓的“母题” 。你的“母题” 是什么?

  杨念群 :我理解你说的“母题” 的意思 是 ,当观察某个对象时始终会指向一个中心目标 。如果说有什么“母题”的话 ,那就是我更关注中国历史上政治运行 的特征 ,总 是尝试把各种历史现象放到一个政治脉络里面去思考 。说得更直接一点 ,我始终关心的是中国人 是怎么成为“政治动物”的 。

  中国人自古就好讲政治 ,甚至史书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政治意图而撰写 ,一切社会或文化现象也都围绕政治过程展开 。即使我们做社会史文化史研究 ,也要考虑其背后 的政治目的到底 是什么 ,而不能把它们切割开来单独观察。目前的历史研究总是人为地划分出“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类别 ,明显是受到社会科学专门化训练 的影响,其实古人不是这么观察历史的 ,中国古人基本上把历史现象一律当作一种广义 的“政治”行为。至少“政治”作为“母题” ,具有聚拢其他“主题”的典范作用。表现方式也是有“实”有“虚”,“实”的方面指 的是那些具体采取 的行动 ,“虚” 的方面是一些隐喻式的表达 。

  真正要了解中国历史 的走势 ,不能把什么都看得太实 ,应该发挥想象力,更要重视那些看起来比较“虚” 的部分。从某种角度说,历史 是人的主观性表现,如果都做成考据那种太实的东西 ,也许只能揭示历史 的表层现象 ,却展现不出深层结构 。研究历史可以运用不同方法 ,从各个角度多向展开 ,但要想确定一个“母题”,就必须适当拉长时间,目光不能总是盯着一个点或一个时期,而是要寻找不同时段 的历史如何连贯创造出 的一个或数个主题,然后提供一个合理解释 。对历史贯通性 的理解是把握研究“母题”的一个基本要求 。(完)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